top of page
violethummingbirdm

寶寶小睡大轉換:找到「打盹節奏」,輕鬆度過轉換期!



A Cute Baby Boy Yawning while Sitting on the Couch

對許多爸媽來說,寶寶的「小睡」似乎比夜晚睡覺,更常讓人摸不著頭緒:小睡真的那麼重要嗎?怎麼安排更好?其實,小睡不只是讓寶寶休息,更是心智與體能成長的重要時刻。尤其當寶寶逐漸成長,迎來「小睡轉換期」,這段「打盹變奏」的過程也正好與「睡眠震盪期」交錯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秒懂這些變化,找到適合自己寶寶的作息節奏!


 

一、小睡與寶寶的身心成長

不同的小睡階段,都重要!分別會對寶寶的身心發展帶來不同的修復效果。科學研究指出,小睡是寶寶神經系統發展的重要支持(Brown & Thacker, 2022)。簡單來說:

  • 早上小睡:對心智發展有很大幫助,提供較高比例的快速動眼期 (REM),有助於寶寶進行「大腦充電」。

  • 午睡:對體能恢復特別有效,這段睡眠偏向深層睡眠 (Non-REM),可以補充寶寶的體力。


二、不同月齡的小睡需求

隨著寶寶月齡增長,小睡的次數與時長也會隨之改變(Harrison et al., 2021)。如果你也和我一樣,已經經歷過寶貝的不同小睡時期,你有特別覺得「享受」的小睡時期嗎?看看我在Instagram上的真心告白吧!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/DDLMjx_vx1K/(還有一連串的「小睡不簡單」系列等著你喔!)


以下是建議的小睡次數和總時數,是很好的參考基礎:

建議寶寶小睡次數與時長說明
提醒:每個孩子的需求會有差異,建議以觀察寶寶狀態為主,只要每次小睡達到一小時以上,能達到較好的修復效果。

同場加映:覺得需要搶救的第三次小睡,其實可以不用那麼擔心!這段小睡,通常是8、9個月之前的小寶寶。其實,這一段常發生在下午3-5之間的睡眠,我們稱它為「橋樑小睡」,是一段會要逐漸退去,也較沒有提到的心智、體能成長功能。但它還是重要喔!在小寶貝體力還不能支持到晚上睡眠前,能有這一個小休息,能讓他在傍晚時,能夠有好心情進食、做最後的護理和睡眠儀式。


所以,能夠睡足大約30-45分鐘,也就算達標囉!過度想拉長這段小睡,反而影響更重要的夜晚入睡,可就畫錯重點喔!


三、小睡的健康條件:合適時間與穩定品質

想要善用上面的表格,還有一些先決條件喔!你可能需要諮詢信賴的睡眠顧問,根據寶寶的月齡和生活狀況,找到最適合上床小睡的時間。另外,即使達到建議的小睡總時數,如果中途被干擾,修復效果也會大打折扣。所以啦!如果上床時間不對,就算昏昏沈沈睡、或東湊一些西湊一些地睡了很長,也不會是期待的健康小睡喔!爸媽當然也要根據自己寶寶的體力與情緒,調整合適的時間與次數。

例如,如果寶寶通常在早上 9 點小睡,但今天睡得偏短,晚餐前可以增設一段短小睡,控制好喚醒的時間,避免過度疲勞,並保持夜晚的良好睡眠。


四、小睡轉換期 VS. 睡眠震盪期

隨著寶寶的成長,小睡會經歷兩個重要轉換期,也正好與「睡眠震盪期」重疊,使得作息節奏出現波動:

  • 第一次轉換期 (7-9 個月):寶寶從三次小睡減少為兩次,此時也容易經歷「8 個月的睡眠震盪期」開始努力練習爬和扶站了!寶寶可能出現睡眠不穩、作息混亂的現象。這其實是大腦進行快速成長的標誌,雖然辛苦,但只要耐心度過,寶寶的睡眠將逐漸穩定。

  • 第二次轉換期 (15-18 個月):寶寶從兩次小睡轉變為一次,與「18 個月的睡眠震盪期」接續。這段期間寶寶的自我意識正在快速發展,分離焦慮要爆發囉!學走、長牙等等,讓作息變得更敏感,對日常作息的變化會有更多反應。小睡的彈性調整顯得更為重要,讓寶寶逐漸適應新的節奏。

推薦閱讀:若想深入了解「睡眠震盪期」,來看看我之前的文章《大魔王還是小綿羊?安穩度過睡眠震盪期https://www.violet-hummingbird.com/zh/post/大魔王還是小綿羊?安穩度過睡眠震盪期,幫助你輕鬆掌握兩個轉換期的重疊期,減輕壓力。

五、如何度過小睡轉換期的陣痛期?

有4個常見的徵兆可以幫你看懂:寶寶在告訴你,他進入了『小睡轉換期』?

  1. 關於還有第三次小睡的寶寶,他可能開始抵抗這次小睡,躺下去也不睡,就想玩

  2. 有的寶寶是有累也想睡,但你知道他努力了卻睡不著

  3. 原本可以安穩睡一個多小時的前兩次小睡,突然變短了

  4. 夜晚睡眠也開始變亂,原本可能有連續的長睡眠,卻開始夜醒頻繁、或是早醒


但有件非常重要的觀念!月齡大小,是判斷的關鍵。而無論是哪一段小睡要被調整,我們把握著:可以晚換完成、就不要過早剔除。別覺得寶寶3、5天沒有睡好,就表示他不再需要這段小睡了。給寶寶時間,讓他告訴你,他什麼時候真的準備好了。


這裡還有幾個實用建議,幫助努力的爸媽順利度過轉換期的挑戰:

  • 觀察寶寶的訊號:上面提到的各種徵兆,都是要靠你明眼觀察的。

  • 保持一致的睡前儀式:透過音樂或故事來固定小睡前流程,給予寶寶熟悉的安全感。

  • 逐步延長醒著時間:可以讓寶寶逐漸適應減少小睡的過程,減少突兀感。

  • 靈活調整小睡安排:當寶寶的作息逐漸穩定,可以慢慢形成新節奏。


 

當寶寶的小睡轉換期讓你感到手足無措時,記住,這只是育兒旅程中的一個小插曲,就像是交響樂中短暫的變奏——雖然複雜,但總會回到和諧的主旋律。或許今天你會覺得疲憊,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,但請相信,每一次的嘗試與堅持,都是在幫助寶寶邁向更成熟的作息,也是你成為更強大的媽媽或爸爸的過程。

如果你感到迷茫或需要一些鼓勵,請記得這裡有我,讓我們一起用科學腦和愛心,陪寶寶走過這段小小的成長階段。終有一天,你會驕傲地回顧,發現自己不僅幫助了寶寶,也成就了一個更篤定的自己。


參考資料

  1. Brown, A., & Thacker, C. (2022). The effects of naps on infant brain development: A meta-analysis. Journal of Pediatric Sleep Studies, 15(2), 223-240.

  2. Harrison, L., Taylor, E., & Johnson, S. (2021). Napping practices and recommendation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.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, 18(4), 329-343.

  3. Sheridan, D. (2020). Transitioning through nap schedules: An overview of nap development in the first two years.Sleep Science Review, 12(3), 105-118.

Photo credit: A Cute Baby Boy Yawning while Sitting on the Couch by Helena Lopes

10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